6686体育膝术后|前叉损伤、移植物的选择及康复

2024-04-08 03:36:18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6686体育膝术后|前叉损伤、移植物的选择及康复在膝关节损伤中,前交叉韧带(ACL)损伤是较为常见的损伤,该篇文章主要针对于前交叉韧带、前交叉韧带损伤机制、手术以及术后康复展开叙述。

  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简称ACL,位于膝关节内,走形从膝关节前侧(胫骨髁间隆起)斜向后上方外侧(股骨外侧髁内侧),分为前内束和后外束,前内束在屈曲位时张力最高,后外束在伸直位时张力最高;分别起到限制胫骨过度前移和外旋的作用。[1]

  ACL损伤可见于5-89岁任何年龄段,断裂多见于15-29岁人群,损伤多与运动有关,有统计结果显示约70%是在体育运动中受伤,且多为非接触性损伤;特别是一些 “扭转、斜切、急停”等动作较多的运动中,如篮球、足球、滑冰等。且相关流行病调查资料显示,相对男性而言,女性损伤率更高,甚至有统计证明女性ACL损伤率是男性的4~8倍。[1]这可能是由于男性和女性的生理机制差异所致,包括Q角、肌肉含量、激素水平(女性排卵期损伤率↑)等。

  ACL损伤危险因素既往研究已经确定了前交叉韧带损伤多种内在和外在风险因素,包括股骨远端和胫骨近端的解剖形态、神经肌肉缺陷、生物力学异常、比赛环境和激素状态。[2]

  患者:仰卧在治疗床上,受检侧膝关节屈曲治疗师:坐在检查台边缘,固定患者足部;双手握住患者小腿近端,两手拇指各位于近端胫骨前方两侧,其余手环绕住小腿后方;用力将胫骨相对于股骨向前移动阳性结果:与健侧相比,胫骨从股骨端向前移动>5mm,比较双侧对称情况结果解释:前交叉韧带不稳定或断裂

  ACL重建术移植物选择分为两种,自体移植物和异体移植物。在选择移植物时,需考虑移植物的生理特性。

  在健康成年人中,ACL的最大强度约为2000 N。当前可选择的移植物方式为 髌腱(骨-髌腱-骨(Bone-Patellar Tendon-Bone, B-PT-B)自体/同种异体、半腱肌自体移植物、半腱肌-股薄肌复合体移植物 等。

  有研究针对于“自体移植物和异体移植物在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重建术中的应用效果对比”[4]进行了相关试验。选取3年间收治的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损伤的150例患者,并随机均分为2组,自体移植组/异体移植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治疗前后疼痛情况及膝关节功能评分变化情况。结果显示自体移植组患者手术时间显著长于异体移植组,但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异体移植组。术后1天和术后2天,异体移植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均显著低于自体移植组。

  术后1年(移植物成熟一般1-2年),两组患者Lysholm评分、Larson评分及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IKDC)膝关节评估表主观评分较术前均显著增加;术前及术后1年,两组患者膝关节功能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因此得出的结论: “自体移植物和异体移植物在前后交叉韧带重建术中均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和安全性,对患者膝关节功能的改善均具有积极意义,临床治疗中可根据患者意愿选择移植物。”

  ACL重建术后8周内是比较重要的阶段,此阶段新生细胞逐渐成熟,帮助稳固ACL,肉芽组织形成6686体育,炎症慢慢得到控制,血管重建,肌腱组织逐渐韧带化。

  有研究针对于此类损伤术后人群分别进行常规治疗和运动康复干预,经过3个月的治疗对比,数据显示加入运动康复干预后,Lysholm评分(膝关节功能评分)及ROM(活动度)均明显提高观察组ADL(日常生活能力)、VAS(疼痛评分)、伸膝肌力及站立平衡能力评分均有改善;观察组首次下床时间、医患双方满意度及平均住院时间均优于未干预组,且膝关节功能优良率为92.50%,未干预组70.00%。

  医学运动康复(MTT)治疗 “可明显改善膝关节前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的膝关节功能和疼痛程度,缩短住院时间,促进康复,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仰卧于床面上,腹部核心收紧,患侧下肢膝盖打直并始终保持,然后慢慢向上抬起,感受大腿前侧肌肉收缩发力6686体育,保持住这个动作约10s,主要用来提高大腿前侧股四头肌力。

  双眼平视前方,双脚开立与肩同宽,并踩实地面,膝盖朝向脚尖方向,核心收紧,屈髋屈膝向下蹲,至大腿约与地面平行,双手可环抱胸前或前伸,然后回归初始位,感受大腿前侧肌肉收缩发力,进一步提高肌力。

  标准支具伸展全ROM,SLR无滞后,屈曲≥100°脱拐术后4周内双拐,4周后单拐,当正确步态下无痛时可脱拐

  上半身平躺6686体育,双脚脚跟置于瑜伽球面并踩实,腹部收紧,以下肢膝关节为主导,向后屈膝带动瑜伽球向体侧滚动,然后缓慢再次回到初始位,加强下肢平衡、肌力及肌耐力。

  腹部收紧,双臂伸直稍微向外打开,以髋膝关节为主导,屈髋屈膝,臀部向后坐,手臂上摆,带动下肢,向上跳跃,并缓冲性落于跳箱上,足底踩实,下肢稳住后慢慢起身站立,主要提高下肢爆发力。

  陈新, 卢艳东, 叶伟胜,等. 前交叉韧带损伤的机制和诊治的新进展[J].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2002, 8(1):3.

  韩广弢,李皓桓. 前交叉韧带损伤危险因素和预防策略综述[J]. 中国医药导报,2020,17(22):42-45.

  陈斌,曾昭池,阳波,朱志勇.自体移植物和异体移植物在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重建术中的应用效果对比[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6,8(10):60-63.

  刘传耀,杨万章,蔡灿鑫,刘璐,秦萍.医学运动康复技术在膝关节前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功能恢复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7,14(36):13-16.

搜索